iLMS知識社群歷程檔登入
中國發展悖論
by 陳迪暉 2014-03-05 21:56:04, 回應(0), 人氣(345)

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在兩個面向上同時進行的。其一,台商製造業的高出口比重使得中國加入世界經濟版圖後能夠快速地承繼比過去台灣能量更大的「世界工廠」角色;其次,中國經濟成長下所帶動的內需市場規模,無論是在基礎建設或消費市場上也吸納了全球原本所需的大量資源。在生產面向上,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及成本、生產面積等遠遠超越過去東亞四小龍,所累積出的生產能量足以擔綱全球消費市場的重要供應角色。只是仍以出口經濟為導向的中國,所面對的仍然是一個人口未有顯著增加甚至是減少的歐美市場,具有如此龐大生產能量的中國在加入全球生產者的行列之後,相較於過去中國仍被世界經濟排除在外的東亞四小龍年代,讓全球經濟更加陷入一種過度生產(Over Production)的態勢。過度生產使得歐美大型零售商再度取得絕佳支配優勢的歷史機會,雖然中國製造的消費性產品已攻佔全球各大型零售商,在某些產品上消費者難有選擇他國製造的機會,但生產者在產品售價上的主導優勢卻不斷喪失,低毛利使得生產者的獲利能力每況愈下。在需求面向上,中國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結果,促成內部市場對全球資源的需求大增,中國對全球資源的過度需求(Over Demend)使全球資源分配產生失衡的情況,例如石油、金屬、礦產、水泥及農作物等原物料的龐大需求,加上全球的預期心理,造成近年來全球原物料價格的飆漲。全球仰賴這些原物料的生產者成本大幅上揚,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而這些仰賴原物料的生產者又同時必須面對生產成本提高、中國過度生產、大型零售商制價能力的三方影響,最終獲利能力勢必更被壓縮。於是,主流經濟學的論述總是認為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是一致的,例如過度生產時需求就會萎縮;過度需求時生產就會不足,兩者之間也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但上述中國內需市場規模與生產能量同時並進的結果,形成一種過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所不曾存在過的悖論,這是主流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由此可以想見,冷戰後中國重返世界經濟版圖對全球社會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不僅止於實際現象的層次而已,對傳統理論層次上的衝擊無論是社會學或經濟學,都勢必重新尋找新的解釋方式,方能理解台商未來在中國或全球經濟上的發展機會與困境,在宏觀面向上也能看到未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