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歷程檔登入
故鄉田中歷史的軌跡
by 許名勝 2012-09-11 21:02:12, 回應(0), 人氣(2884)

田中鎮位於彰化縣東南隅,東經121°、北緯23° 70,北側為社頭相,東側接南投縣名間鄉,南側臨溪州鄉與二水鄉,西側與田尾鄉及北斗鎮相鄰。田中鎮的地名自由古至今已經過數次的更改,由近至遠分別是「田中鎮」、「田中庄」、「田中央庄等。

 

    清康熙初期,先民從福建省漳州府及泉州府來台,沿濁水溪而上,在濁水溪南岸下船定居行城的聚落稱為西螺,而在北岸定居的聚落則稱為東螺,其中有少數先民選擇在東螺的東邊定居,並形成一個小市街,當時稱為「悅(粵)興街」,相傳此處即為田中鎮最早之發源地,可惜目前已經看不到當時市街熱鬧的情形。

   

   悅(粵)興街的遺址據說是位於現今北斗鎮大新里大興國小南方約1公里處,及永興牧場內之北端,在多年前整地時曾挖出一根舊龍柱的往事,確定之前此地確實有一條老街。清康初期居民定居在悅興街後,一直到道光18年(1838年)市街才產生了嚴重的變化,據傳當年六月下旬因連續下了三天三夜的大豪雨,導致山洪爆發,濁水溪氾濫,北邊提防崩塌,流失了數萬公頃的土地,而當時的悅興街也淹沒在大水中。於是先民輾轉移至「沙仔崙街」避難,也就是現在的「沙崙路」,目前稱之為「舊街仔」,並漸漸的形成另一街市,當時有極少數的零售小店,經營榨油、碾米等,其餘居民皆以農耕為生。清光緒21年(1895年),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明治31年(1898年)、32年(1899年)間,沙仔崙街附近風不調、雨不順,兩年內共發生了三次大災難,據說包括兩次的水災與一次的大火,尤其火災產生之災害最為嚴重,幾乎燒掉了整個沙崙仔街。由於當時的建築大多為木造,竹造建築,此次大火害得許多居民無家可歸、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明治33年(1900年),日本政府於沙仔崙設彰化支廳沙仔崙支署,同年災民得知日本政府將要在沙仔崙的東方兩公里處(今火車站)興建縱貫鐵路的消息,也使得這些災民開始計畫往新街(今北路里)遷徙。明治41年(1908年)在田中央設置台中縣北斗支廳田中分署,而到大正九年(1902年),在田中央設立台中州員林郡田中庄昭和15年(1940年),設台中州員林郡田中街,都可見證日治時期田中社經地位之轉變。

 

明治38年(1905年)1015日田中火車站落成,並且開始通車,田中鎮的重要性隨著縱貫鐵路大眾運輸的興建與日俱增。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從山區採收大量的樟腦與木材等,藉由鐵路在台灣本島運輸,經由水路運回日本。爾後日本也在此興建糖業小火車站,田中鎮在當時可說是佔盡地利之便,於是新街(員集路)街屋開始發展,鄰近的北斗鎮、溪洲鄉、南投縣名間鄉及竹山鎮等鄉鎮,都會將貨物運送至此再轉由縱貫鐵路、糖業小火車運輸,田中成為貨品轉運站的重要樞紐,當時田中的產值與賦稅僅次於員林,成為員林郡中相當重要的市集與城鎮所在。

 

光復後,田中鎮開始設立大大小小的食品工廠,如泰山企業集團、維力食品、也有鞋廠、成衣加工廠等,加上田中鎮農會將農會倉庫出租,提供許多工廠放置貨品的空間,節省工廠設置之經費與成本,故處處可見公司行號林立。但隨著公路開通、糖業小火車運輸路線之拆除,原需透過田中火車站轉送至台灣各地之貨物,紛紛轉由公路來運送,因此田中鎮原先扮演的交通轉運輸紐角色逐漸相形失色,不僅火車站周遭集中州路、員集路沿線商業活動減少,整個田中鎮之發展也因此停滯不前。

 

田中鎮目前之現狀與二、三十年前並無顯著差異,尤其是整個社經地位、區域發展更是落後於彰化其他鄉鎮,其發展受限於許多主客觀之條件,因此短期內恐怕不會有太多的改變。高速鐵路在田中設站,讓田中鎮有機會再次扮演南彰化、北雲林、西南投等區域的交通轉運輸扭,或許能對於田中鎮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幫助。(本文出處:《彰化縣田中鎮文化資產資源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