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簡稱I.E.)是一門新興的工程科學。早在1881年左右,泰勒就已具有工業工程的觀念,但實際上工業工程這門學問卻在1920年代才開始,到二次大戰後才略具雛型。在國外,泰勒首先提倡「時學研究」,而紀爾佈雷斯夫婦則為「工學研究」的創始人。直到1930年代他們的研究才受到大眾的重視,而正式成為工時學。如今工時學可說是工業工程的領域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也是傳統工業工程的基本觀念。
當初,工時學的定義是指對於完成一項工作的操作方法、材料、工具與設備,及其所需的時間,加以研究。而其目的在1.尋求最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2.進一步確認並規定因此所選定的工作方法、材料標準、工具規格及設備要求的理想標準;3.研究並制定工人完工所需的標準時間;4.訓練並切實實行新方法。
(二)工業工程的定義
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AIIE)對工業工程的定義是:「工業工程是對人員、物料及設備等,從事整個系統之設計改進及運用的一門科學。它利用數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及技巧,並利用工程分析與設計的原理和方法,來規劃、預測,並評估由此及其有關系統中所獲得的效果。」
從上述的定義,讀者或許可獲知一個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類及非人類參與的活動,只要有動作出現的,都可應用工業工程的原理原則,以及工業工程的一套系統化的技術,經由最佳途徑達到目的。譬如工業工程中的動作連貫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於人類的任何一種動作都有連貫性,因此把各動作經仔細分析,分成一個個微細單元,刪掉不必要的動作,合併可連接的動作,以達到工作簡化、動作經濟、省時省工之目的。
(三)工程學與管理科學的橋樑
換句話說,工業工程就是銜接工程學與管理科學之間的一門新興科學。有人稱工業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管理。
實際上,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工業工程是用工程師的手法去解決與工程和管理有關的問題。在工廠裏,一個純粹研究製造的人和一個精於管理的人常無法溝通,此時就有賴工業工程師作橋樑了。
(四)與其他工程學有何不同?
那麼,工業工程學與機械、電機、化學、土木等工程學有何不同呢?傳統的工程學,以「設計更經濟的系統」為目的。如:機械工程設計高效率之「經濟的機器系統」,電機工程設計「經濟的電路系統」,它們設計的物件僅以機器、設備為著眼點。而工業工程除了考慮機器設備之設計外,還包含了人的因素(human factor),而以結合「人、材料、設備等之綜合系統」為物件。
(五)與其他管理科學的區別何在?
讀者或許又要問道:工業工程與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同樣都與管理有關,彼此之間又有何不同呢?工業工程與企業管理之區別,乃在於工業工程是透過工程途徑,應用科學上及工程上之方法與技術,考慮人員、機器、設備、制程、方法、時間等因素來解決管理上遭遇的問題,而企業管理、行政管理,便無法採取工程途徑去解決管理上的問題。
二、我國引進工業工程的情形
(一)軍方與工業界
我國工業工程技術的引進要追溯到民國三十五年,當時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製造廠,開始建立零件製造及裝配之標準工時制度,利用馬錶測時,對於生產計畫與管制裨益甚大。民國三十九年兵工署在其所屬兵工廠推行工時制度,頗具成效。民國四十二年,軍方把工作研究理論引介,後由於中國生產力中心、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等機構相繼成立,並公開介紹推廣,國內漸漸應用工業工程於各工廠。兵工廠、裕隆汽車、大同公司、台鋁、松山煙廠等,先後推行,惟均局限於狹義的工作簡化及傳統之工時學範圍,及至外資工廠紛紛成立之後,由美資外商大力推行,才慢慢將國內工業工程的領域擴大,目前國內略具規模的企業,皆有工業工程部(課或組)等單位之設立。對促進經濟繁榮及國家生產力之提高,貢獻頗大。
(二)學校教育方面
至於學校教育方面,一直到工業界有迫切需要時,才在學校裏設立工業工程系。民國52年東海大學及臺北工專同時成立工業工程系科,中原理工學院於民國53年成立工業工程學系,而後中正、逢甲、清大、新埔等校亦相繼成立。也有些學校用的不是工業工程的系名,但實質上其教學內容與工業工程極為相近,如技術學院的工業管理技術學系,及中央大學的生產工程學系,均是。第一批正式接受專業教育的工業工程師,于民國五十六年進入工業界服務。
一位元工業工程師的養成訓練,其內容包括很廣,大致可分為四部分說明:
(1)科技與數理基礎: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統計、電子計算器程式設計等。
(2)一般工程訓練:包括工程力學、圖學、製造工程、工程材料、電工原理、化工概論等。
(3)工業工程專業訓練:包括動作與時間研究、工廠佈置、工程經濟、作業研究、生產管制、品質管制等。
(4)管理科學訓練:包括工業組織與管理、會計與成本分析、工業心理學、行為科學等。
三、工業工程師扮演的角色
既然工業工程科系培養的學生具備上述的知識,那麼一個工業工程師在工廠中扮演個什麼角色呢?要瞭解這一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工廠中所存在的幾個普遍問題:
(1)工廠中,每位專業工程師專司其職,誰來溝通不同的專業工程師呢?
(2)工廠裏,老闆關心一件事(賺錢與產量),員工關心另件事(薪水與勞力的付出),那麼誰來作老闆和員工的橋樑?
(3)工廠裏,人人關心趕貨及品質,是否有人關心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又更好?如果有,那麼這種改善的工作誰來做?
(4)人人關心機器、物料、……,誰來關心最重要的「人」?如何使這些人做得更舒服、做得更多、賺得更多,而且受到尊重?
(5)大家關心產量,誰關心總成本?
(6)各個小單位往往都有本位主義,由誰來考慮整個工廠的最適點?
解決這些問題的最適當人選就是工業工程師。
更詳細地說,工業工程師在工廠裏做的事有:工作方法的設計和改善、操作標準時間及物料標準用量的設訂、制程、夾具與工具的設計、成本的計算與分析、生產計畫與管制、產能計畫與分析、物料管理、品質分析與管制、工廠佈置、工業安全作業、工作評價與獎工制度的設立、事務流程的改善、系統或制度的設計等等。
(一)工業界的醫生?
有人說企管顧問是企業界的醫生,則工業工程師亦如工業界的醫生一樣,他可幫忙工廠界定問題,協調整個工廠的運轉,就如一位全科醫生,負責診治病人何處有病,然後再由某部的專家來檢驗、治療。工業工程師也是如此,他點出工廠毛病的所在,然後協調各部門的專家去解決。
事實上,目前的工業型態是團隊工作,要解決任何問題,決非一人一手能包辦的,工業工程師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團隊領導人,需具有較強的組合、協調及溝通的能力,廣博的知識,即能用適當的語言與人溝通。在這種傾向之下,工業工程師需同時具有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知識與訓練,因此在工廠中能使別人容易樂意合作,一同去解決問題。
(二)效率專家?管理當局的眼線?
工業工程師著實扮演了一個複雜的角色,有些人批評他們是:
「工業工程師是使人們做得快一點,賺得少一點!」
「工業工程師是效率專家,也是管理當局的眼線!」
「工業工程師專門到處找錯,喜歡跟別人過不去。」
(三)多樣性的角色?
有人認為工業工程師是操作者的安全褓姆,使他們免受刀具傷害及過份工作量之壓迫;由於他接受的訓練包括管理和工程知識,因此他是工廠的計畫者和協調者;也由於他受過統計、機率和可靠度的訓練,因此他可成為品質管制人員;他常想「這是最好的方法嗎?」,因此他是較佳途徑的尋求者;由上種種來看,工業工程師轉換職業的能力強,生存力強;而且他的晉升能力也高,較易擢升至高級管理階層。
四、推廣工業工程觀念的阻力
一般來說,工業工程的觀念與作法在工廠裏推廣起來,並不是一帆風順毫無阻力的,這可分三點來說:
(1)在一些閉塞的家族式企業中,企業主的觀念不夠開放,不願公開工廠各方面的問題,也不願提供周全的資料,沒有資料工業工程師就無從下手解決問題。
(2)人類守舊的觀念,拒絕改變,因此工業工程師即無從施展所長。
(3)一件新事物要經過學習的過程,人們才能駕輕就熟地應用,而學習的起步總是比較困難且成效不顯著,因此人們即使費力些,也寧可繼續使用習慣了的舊方法、舊東西。
這種種的阻力多少削弱了工業工程觀念的推廣,這也是為什麼我國企業界未能與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並駕齊驅的原因之一。雖然工業工程觀念早在民國四十二年左右就被介紹到臺灣了,迄今,知道工業工程是什麼的人並不多的原因也多少受了這些阻力的影響。
如引言中提及,時勢潮流使得企業型態變大了,傳統的用本能管理的方法勢必遭到淘汰,雖說每個人都有管理的本能,但是管理的好或壞、管理人數的多或寡、管理幅度的寬或窄,都會受個人能力的限制,因此如何能用有系統的方法把大規模的工作作得更好、更快,就必須用科學方法來管理,也就必須借重工業工程了。
當然,工業工程師的能力決非萬能的,但只要是學有專精的工業工程知識,則其失誤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工業工程的做法不是憑直覺,而是依資料來做決定的。同理,如有了工業工程,做錯誤決策的機會也可減少很多。
五、工業工程師解決問題的途徑
工業工程是經由下列兩種途徑來解決問題:
(一)問題的解決與決策
(1)確定問題:先瞭解問題性質及癥結所在。
(2)分析問題:從找資料、記錄現況、瞭解限制條件、探討問題,以深入問題。
(3)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
(4)評估諸項方案,決定最佳決策。
(5)採取行動。
(6)考核行動結果,再提更佳解決途徑。
(二)系統與方法工程
從資料收集、組織、分析以及如何安排等數理計算及專門技術的方法來解決難題。
六、工業工程的未來
從上面種種的說明,工業工程師只能在工廠中工作嗎?實際上,在已開發國家中,工業工程早已應用於工廠以外的地方了。像醫院、農場、餐廳、旅社、郵局、銀行、交通事業、建設業、軍事機構以及各政府部門,都有用到工業工程之處。
國內,一些醫院也已聘用學工業工程的人員,負責設備配置、人員運用、藥品存量管制、資料流程等工作(像馬偕醫院即屬此例)。這種應用可說是工業工程的延伸。目前工業工程的領域已不限於工業界,為此,工業工程的名稱已不能涵蓋它的範圍了。
在國內,工業工程雖有軍方事業和國民事業率先實施,但是真正使它開花的,還是那些外資工廠。由於他們令人豔羨的成效,也說服了許多國資工廠開始注意這個新的玩意兒,多年來工業工程師的求才廣告增多了,這正是工業工程開始在我國普遍被接受的一個明確證明。
最近幾年來,由於能源缺乏、原料上漲、工人短缺,國際市場競爭日趨劇烈,公害問題普遍受到注意,工業工程師在國內必然將成時代的寵兒,殆無疑問。
在另外一方面,電子計算器的發展,工業工程這個學門也正在迅速的擴張它的領域,在國外,系統工程(System Engineering)、作業研究(Operaions Research)已經成為工業工程的延伸。利用它們來解決那些存在於企業經營的大而複雜的問題。這個趨勢無疑的將是我國的工業工程發展的方向。
===========
工業工程的應用是很廣範,但是我覺得它的相關課程應該開在研究所,而不應該放在大專院校的課程中。俗話說「見樹不見林」,工業工程就是改善這個問題的學問。可是…對就業所需技能而言,大學開設的「純」工業工程課程,是「什麼都懂一點,四年下來什麼都不太懂」。
所以,除非是自己當老闆或皇親國戚(國王人馬),而且確定自己對目前從事的產業有一定的自信或經驗或專業。否則工業工程系的畢業生一進公司就想管服務或管產品或管行政,甚至什麼都管,是少見的事。因為別人會以很多種方式表達一個意思:「憑什麼管我?」
個人大學就讀工業工程相關科系,並沒有畢業後馬上就業,而是又到其他專業領域,在短短的兩年研究所生涯中從「零」開始。別人讀四年外加研究所兩年,我卻要在短短的研究所二年中消化六年的知識及實戰經驗。真是刻骨銘心的體驗…四年的灰白。
以本人的職場經驗,其實所謂的最佳化分析與設計相關替代方案,在各個業界都有其專門方法論與技術,工業工程頂多用到品管上的觀念。工業工程的存在,真的有其尷尬之處。如果要以一個組織的部門名稱來定義工業工程,我個人認為『總務』、『庶務』等頭銜會比較傳神。
範圍廣,就要有個人的專精。
OR,生管,品管。甚至是ERP,MRP的導入,倉儲物流的管理。最新的乃至於VMI以及ECR/QR。單看個人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大學4年。可以在大學投入專題研究,參加暑期的工廠實習,到各工廠參觀生產排程,預估模式。多一些專精與實務經驗,是絕對必須
個人的經驗,是讀到工工系大三上期時就後悔大二就應該轉到更專精的系了。只是考量到成本效益的問題,乾脆以報考他系研究所的方式來轉換跑道(過程痛苦不堪…但好歹保住就業飯碗,而且暫時不用離鄉背井去當台勞)。在此提供給網友以為借鏡,別以為工工是理工科系中比較不操的系(因為不專,必修科目零星分散在各領域,教得不深,更別說提供各業入行起手式給學生了),就真的給它玩四年。
===================
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功能
一般的產業技術可以分為三類:產品技術、生產技術,與生產管理技術。
此三類技術環環相扣,其中任何一者的能力不足都可能導致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下降。其他工程學科的人員往往過度吹噓其在產品技術的角色,而貶低生產技
術與生產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導致當市場類似商品的競爭者尚未加入時,企業
未能未雨綢繆,等到競爭者眾或產品必需進入量產時該企業必須面對許多的危
機,甚至面臨關廠、資遣員工,社會失業人口增加等憾事。其中,生產技術與
生產管理技術是工業工程與管理所擅長的二個大類的技術。
以台灣的二大指標性的企業(中鋼與台積電)為例,即大幅任用工業工程
與管理的人才於此二大技術,為其企業帶來許多生產效能、產品品質、產品交
期,與客戶滿意等的優勢。在此二大技術類中,又可從設計、控制,與支援等
角度來理解工業工程與管理的相關功能技術。
工業工程與管理的職場機會
選擇科系的一個需考量的重點在於畢業後的職場機會。工業工程與管理由於
關係到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職場上一直有著固定的需求,與產業的景氣並無太大的影響。甚至當景氣不好時,企業更因投入於體質改善反而更有人才的需求。以下列舉我國求職廣告常有的工業工程與管理類的工作頭銜。這些工作都適合工業工程與管理相關的畢業生來從事。
(1) 工業工程(管理)師
(2) 生產管理師、生產規劃工程師、生產管制工程師、
(3) 製程整合工程師、CIM(電腦整合製造)自動化工程師、製程工程師
(4) 品質管理師、品管工程師、品質保證工程師、可靠度工程師
(5) 產品工程師、專案工程師、成本控制管理(工程)師
(6) 物料管理(工程師)師、運籌管理(工程)師、採購管理(工程)師、外包管理師
(7) MIS(管理資訊系統)工程師、ERP(企業資源規劃)工程師
(8) 人力資源管理師、人因工程師、客戶關係管理師、績效管理師、營運分析師
工業工程與管理的願景
工業工程與管理的領域逐漸由工具層面轉為管理層面,傳統以解決問題為
出發點的工具,如作業研究、資訊系統已逐漸不敷使用,因為它們都只能解決局部工廠裡或公司內某一功能裡的某些問題。實際上,每一個企業裡面的運作不可能是單一部門或單一功能改善後整個公司就可以獲得改善,因為企業內部的部門或功能間都是彼此互為關係的。例如,當一個企業的高層決定要提高生產量時,生產部門就會希望有許多原料擺放在旁邊,以因應隨時的生產需求。然而,就庫存部門而言,卻不希望是這樣的。因為當要多備料來因應生產時,必然會增加庫存成本,而降低庫存部門的績效。企業內部常常存在許多類似的衝突。為化解這些衝突,工業工程的領域已經擴展至企業經營的範疇,企盼透過一個較高層次的觀點來化解部門衝突,以有效整合企業內的資源。經營的概念也被運用至供應商管理與客戶管理。
為達成上述的目標,近年來工業工程與管理將企業競爭優勢,如成本、價格、交期、品質、彈性,以及客戶服務等,轉換為工程與管理可執行的要件,並提出系統化的方法使得企業可以落實該要件從而提高其競爭力。此外,由於服務業在我國不斷地成長,例如政府、醫院、旅遊、教育、金融,與餐飲等,工業工程與管理也逐漸在服務業被廣泛地應用。
===============
成長行業
1.生物科學工程師
2.獸醫
3.保全人員
4.美容、化妝師
5.售展說明人員
6.護理人員
7.電子工程師
8.理財顧問
9.不動產鑑價師
10.專利工程師
衰退行業
1.加油站服務人員
2.旅行導遊人員
3.演藝人員
4.土木工程師
5.郵政佐理人員
6.工業工程類工程師
7.新聞記者
8.導演、導播
9.小學老師
10.婦產科醫師
==================
工業管理系:
一般管理基礎課程: 會計學、會計實務、經濟學、統計學、微積分、管理數學。
生產/ 作業管理:工作研究、物料管理、設施規劃、物流管理、生產/作業管理、排程概論、生產管理實務。資訊/科技管理:電腦軟體應用、電腦圖學、程式設計、應用程式設計、多媒體應用、資料結構、系統分析與 設計、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資訊系統網路規劃與管理、科技管理、高科技產業概論。
組織/管理決策: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行銷管理、行銷研究、財務管理、管理會計、作業研究、隨機模式。
品質/製程管理:品質管理、品質保證系統、服務業品管、實驗設計、製造程序。
整合型課程:專案管理 、供應鏈管理 、全球運籌管理 、企業資源規劃、電子商務、專題等相關課程。
未來出路:
工管系將來出路非常寬廣且有彈性,可使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出路分為進修與就業二方面:
主要進修管道:國內外之工業管理、工業工程、經營管理、管理科學、企業管理、資訊管理研究所等。
適合就業之工作:
進入民營製造業或服務業,擔任生管 、財務 、行銷、企劃、資訊系統設計、品管及可靠度、流程改善、研究發展或其它管理工作。
參加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工業工程(管理)師考試,取得工業工程( 管理)師資格,以執行工業工程(管理)師業務。
參加一般公職考試 ,進入政府機構從事企劃 、資訊、統計分析、業務簡化、工作研究、人力資管理等相關工作。
進入銀行、稅務或電腦部門,從事各相關工作。
進入金融或證券業從事財務分析、徵信或營業員等工作。
進入一般公私立高職,從事工商業教育。
進入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專業顧問。自行創業。
一.生產線組長/領班(又叫儲備幹部)<--管現場工人,排貨排機台給工人做
二.生管排程<--根據業務拿到的訂單,排交期,排生產產品種類,下工令給製造部門做(mps)
三.現場改善(也就是工作研究與設施規劃)<---傳產很吃這一套
四.生技/品保等其他工程類
五.物管/倉管(訂MRP..進出貨)<--想做這個的記得考張堆高機執照先;必備
高科技部份:
一.還是生產線組長= =<--跟傳產不同的是,作業員95%是女的,還有外勞妹
同時最好會寫程式,這邊的程式只要會VBA就勝任了(簡單的說就是寫出一些VB跟EXCEL的綜合體,按個按鈕可以跑出產能利用率等生產資訊)
二.物管/物控:以DRAM廠來說,光物料就有分化學/消耗品/氣體/石英/靶材/擋(控片)
想幹好IC廠或光電廠的物管,要注意以下幾個技能
I.溝通/扮黑臉的能力:物管在備料時會發出所謂的請購單,經由採購及相關單
位簽核後才會開始跟廠商議價,有時眼看交期就快到了,
供應商還沒出貨,這時物管就要針對整個供應鍊流程去跟催,看看是卡在內部流程還是廠商問題,這時既要扮黑臉催人又不能傷了大家的和氣,屬壓力密集職缺(但週休二日)
III.報告能力:所謂的報告,指的是新人期間,大公司都會做的一項八股文,切忌不要狂用複製/貼上大法,不然遇到那種高來高去的主管,會被罵得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大學畢業,再來就是深度問題了
SUMMARY:
1.如果你不怕作二休二(半年輪一次日夜班,上班12HR/含休息),不怕跟一堆女生整天相處,不排斥穿無塵衣,程式底子還OK,可以去幹生產線組長
2.如果只想求穩定,不想鑽研太深的技術,過一天算一天,可以試試傳產的儲備
幹部,不過還是得輪班,差別是輪三班(看公司),隔週休或只休週日
3.如果想做高科技業又不想呆現場,可以試試物控或物管,不過得面對一堆帳目報表及庫存資料
4.如果以工工的社會新鮮人而言...最大的機會是被找去做現場管理幹部,不管是高科技或傳產,也很有可能得先被下放現場,拿大學的薪水做技術員的事,等到組長有缺了才升你..美其名是從基層做起..實際上...唉...
5.至於物管/物控/品保等工作,雖然作息比較正常,但如果不是名校或大學時有這類實務經驗的人,想找到這類缺其實滿碰運氣的..畢竟..生管或品管不太像機械或電機一樣,能真的做個什麼東西出來給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