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業之2 進專機械一甲 李沐憲 S991018
by 李沐憲, 2010-10-18 00:09, 人氣(336)
上一份 | 下一份
品質管理可以分為八原則
原則一:以顧客為焦點的企業組織。
原則二:領導統御。
原則三:人員的投入。
原則四:流程方式。
原則五:以系統方式來管理。
原則六:持續改善。
原則七:以實際事實方式做決策。
原則八:相互有利的供應商關係
當然品質是檢查出來的 → 品質是製造出來的 →TQC 是綜合品管
原則一:以顧客為焦點的企業組織。
原則二:領導統御。
原則三:人員的投入。
原則四:流程方式。
原則五:以系統方式來管理。
原則六:持續改善。
原則七:以實際事實方式做決策。
原則八:相互有利的供應商關係
當然品質是檢查出來的 → 品質是製造出來的 →TQC 是綜合品管
下面五位分別對於品質管理的貢獻如下
1. 修哈特
1920 年在貝爾實驗室發展出管制圖,故以其命名為 Shewhart Control Chart 。
2. 費根堡
1950 年提出 TQC 的觀念,強調品質的維持與改善是公司或組織成員的責任。
3. 戴明
被日本人推崇為品管之父於 1950-1952 在日本確立發展基礎,在經營中強調採用統計方法。
4. 裘蘭
能夠生產價廉物美的產品是經營的利器,品質是符合顧客的需求,提出品質是適用的觀念。
5. TQM 之興起與沿革
1979 年 Vogel 出版了「日本第一」一書,以及 1980 年美國 NBC 播出了「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促成了美國企業界重視品質造成引進日本全面品質管理的風潮。 1979 年, Crosby 的新著「 Quality is free 」告訴美國人如何管理品質,也形成推波助浪之效果。
八○年代開始,美國有些企業開始推行 Total Quality Managment(TQM) ,獲得重大效益, 1986 年, Deming 及 Juran 分別提出了十四要點及品質三部曲,使得 TQM 之理念與做法也更加的明確,廣為企業、政府部門與非營利機構所接受,至今仍然熱未減。
TQM 之沿革
Q 1946 日本科技聯盟成立SQC
戴明 博士開始到日本指導品管帶入許多品管理念
C 1950 日本科技聯盟邀請 戴明 博士到日本講授品管
T 1951 Feigenbaum 出版了“ TQC ”對品質觀念做法造成很大的影響
日本設立戴明獎對日本品質的提升助益很大
Q 1954 Juran 到日本指導品管,介紹 TQC 之理念
C 1956 Feigenbaum 推動 TQC 理念與做法
1961
石川馨 博士開始推動品管圈
1965 石川馨等日本品管專家推動全公司均參與品質改進,可說是 CWQC 已告確立
C 1974 Juran 定義「品質」是符合使用,由使用者來衡量,且提倡跨部門之改進小組
W 1979
Vogel 出版了“ 日本第一 ”一書,帶動學習日本管理之熱潮
Crosby 出版了“ Quality is free ”一書,強調高階主管的承諾以及團隊合作
Q 1980
NBC 提出 ” 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 ,造成企業界引進日本品質管理的做法
C 1982 戴明提出了十四要點
Juran 發表品質三部曲著作
1985 美國開始提出 TQM 一詞
1987 美國設立了“ Baldrige ”國家品質獎
歐洲共同市場推動 ISO 9000 帶動了 TQM 之熱潮
T 1988
歐洲十四個大的跨國公司成立了 EFQM 來推動 TQM
1989
美國國防部頒佈了「全面品質管理指引」
Q 1990 EFQM 設立了兩個品質獎 EQP 及 EQA
1994
ISO 9000 第一次修正
M 1995
企業改造
1996
日本科技聯出版了「 TQM 宣言」提出了 TQM 之發展方向
國際標準組織正式推動 ISO14000
日本由 TQC 改為 TQM
另外TQM 的內涵如下
TQM 之解析
1. Total( 全面性的 )
‧全員品質,做好品質是每個人的責任
‧整個組織,發揮團隊合作
‧所有的作業過程
‧所有的系統
2. Quality( 顧客滿意的 )
‧品質是顧客滿意的
‧品質是要滿足顧客的需求,符合顧客的期望
‧顧客含蓋了內外部顧客
‧以顧客滿意為經營重心
3. Total Quality( 全面性的品質 )
‧不祗是產品品質、服務品質,更是全面性的品質
‧所有作業過程中的品質
‧產品品質、服務品質
‧管理品質、決策品質
‧研發品質、計劃品質
4. Management( 管理面的 )
‧主管的領導與管理
‧合法與工具,如統計手法、改進手法
‧持續不斷的改進
‧人力資源管理
‧品質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作
‧教育訓練
5. 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的管理
‧全面的品質管理
‧全面的管理品質
‧全面品質經營
1. 修哈特
1920 年在貝爾實驗室發展出管制圖,故以其命名為 Shewhart Control Chart 。
2. 費根堡
1950 年提出 TQC 的觀念,強調品質的維持與改善是公司或組織成員的責任。
3. 戴明
被日本人推崇為品管之父於 1950-1952 在日本確立發展基礎,在經營中強調採用統計方法。
4. 裘蘭
能夠生產價廉物美的產品是經營的利器,品質是符合顧客的需求,提出品質是適用的觀念。
5. TQM 之興起與沿革
1979 年 Vogel 出版了「日本第一」一書,以及 1980 年美國 NBC 播出了「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促成了美國企業界重視品質造成引進日本全面品質管理的風潮。 1979 年, Crosby 的新著「 Quality is free 」告訴美國人如何管理品質,也形成推波助浪之效果。
八○年代開始,美國有些企業開始推行 Total Quality Managment(TQM) ,獲得重大效益, 1986 年, Deming 及 Juran 分別提出了十四要點及品質三部曲,使得 TQM 之理念與做法也更加的明確,廣為企業、政府部門與非營利機構所接受,至今仍然熱未減。
TQM 之沿革
Q 1946 日本科技聯盟成立SQC
戴明 博士開始到日本指導品管帶入許多品管理念
C 1950 日本科技聯盟邀請 戴明 博士到日本講授品管
T 1951 Feigenbaum 出版了“ TQC ”對品質觀念做法造成很大的影響
日本設立戴明獎對日本品質的提升助益很大
Q 1954 Juran 到日本指導品管,介紹 TQC 之理念
C 1956 Feigenbaum 推動 TQC 理念與做法
1961
石川馨 博士開始推動品管圈
1965 石川馨等日本品管專家推動全公司均參與品質改進,可說是 CWQC 已告確立
C 1974 Juran 定義「品質」是符合使用,由使用者來衡量,且提倡跨部門之改進小組
W 1979
Vogel 出版了“ 日本第一 ”一書,帶動學習日本管理之熱潮
Crosby 出版了“ Quality is free ”一書,強調高階主管的承諾以及團隊合作
Q 1980
NBC 提出 ” 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 ,造成企業界引進日本品質管理的做法
C 1982 戴明提出了十四要點
Juran 發表品質三部曲著作
1985 美國開始提出 TQM 一詞
1987 美國設立了“ Baldrige ”國家品質獎
歐洲共同市場推動 ISO 9000 帶動了 TQM 之熱潮
T 1988
歐洲十四個大的跨國公司成立了 EFQM 來推動 TQM
1989
美國國防部頒佈了「全面品質管理指引」
Q 1990 EFQM 設立了兩個品質獎 EQP 及 EQA
1994
ISO 9000 第一次修正
M 1995
企業改造
1996
日本科技聯出版了「 TQM 宣言」提出了 TQM 之發展方向
國際標準組織正式推動 ISO14000
日本由 TQC 改為 TQM
另外TQM 的內涵如下
TQM 之解析
1. Total( 全面性的 )
‧全員品質,做好品質是每個人的責任
‧整個組織,發揮團隊合作
‧所有的作業過程
‧所有的系統
2. Quality( 顧客滿意的 )
‧品質是顧客滿意的
‧品質是要滿足顧客的需求,符合顧客的期望
‧顧客含蓋了內外部顧客
‧以顧客滿意為經營重心
3. Total Quality( 全面性的品質 )
‧不祗是產品品質、服務品質,更是全面性的品質
‧所有作業過程中的品質
‧產品品質、服務品質
‧管理品質、決策品質
‧研發品質、計劃品質
4. Management( 管理面的 )
‧主管的領導與管理
‧合法與工具,如統計手法、改進手法
‧持續不斷的改進
‧人力資源管理
‧品質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作
‧教育訓練
5. 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的管理
‧全面的品質管理
‧全面的管理品質
‧全面品質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