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治臺政策的分期年表
分期 |
公元 |
清代年號 |
大事紀要 |
消 極 |
1683 |
康熙22年 |
鄭經歿後,馮錫範、劉國軒、陳繩武等武將發動「東寧政變」,臺灣 政局不穩。清政府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率軍攻臺。 |
1684 |
康熙23年 |
施琅上奏《恭陳臺灣棄留疏》後,康熙皇帝將臺灣納入版圖,設置 臺灣府,下轄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 | |
1721 |
康熙60年 |
朱一貴抗清事件,南澳鎮總兵藍廷珍率軍來臺。 | |
轉 變 期 |
1723 |
雍正元年 |
總兵藍廷珍族弟藍鼎元,撰《東征集》與《平臺紀略》二書建言, 增設彰化縣、淡水廳,臺灣行政區域為一府四縣二廳 |
1786 |
乾隆51年 |
林爽文抗清事件,福康安率軍來臺。 | |
1788 |
乾隆53年 |
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放寬臺灣修築磚城,以利防務。 | |
1840 |
道光20年 |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海軍騷擾臺灣。 | |
1841 |
道光21年 |
英船Nerbudda號在雞籠觸礁,被俘133人,被殺 340人,姚瑩、 達洪阿受賞升官。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英使樸鼎查要求嚴 懲達洪阿、姚瑩,結果二人被革職治罪。 | |
1858 |
咸豐8年 |
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簽訂「天津條約」,臺灣被逼開放滬尾(淡水) 、臺灣(安平)二個港口。 | |
1860 |
咸豐10年 |
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簽訂「北京條約」,臺灣再開雞籠(基隆)、打狗(高雄)二個港口。 | |
1862 |
同治元年 |
戴潮春抗清事件,林文察率軍回臺。 | |
1871 |
同治11年 |
日本併吞琉求國,廢藩制縣將其改為沖繩縣。 | |
1874 |
同治13年 |
琉求漁民船難漂流至瑯橋(恆春),發生了「牡丹社事件」,沈葆楨 來臺籌防,中日簽訂「北京專約」。 | |
積 極 |
1875 |
光緒元年 |
沈葆楨施政以開山撫番為主,行政區域增設為二府八縣四廳。 |
1884 |
光緒10年 |
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占雞籠、攻擊滬尾,劉銘傳渡臺抗法。 | |
1885 |
光緒11年 |
光緒皇帝下詔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 | |
1887 |
光緒13年 |
建省之後,劉銘傳調整臺灣行政區域,設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並 實施裁汰冗兵、開山撫番、清賦、近代化建設。 | |
1894 |
光緒20年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事共計240天,大小戰役12起。 | |
1895 |
光緒21年 |
馬關議和( 26日,日軍進占澎湖,日本奪取臺灣的野心暴露無遺。 ,臺灣民主國唐景崧率領軍民展開「乙未抗日運動」。 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登陸澳底。 逃回廈門,由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繼續率軍抗日,直到 劉永福乘英輪船內渡。 營報告平定臺灣。 |